隆德社火表演。
西吉儀程官一起喊出春天來。
隆德扛社火。
涇源社火表演。
原州區舞獅表演。
隆德縣鳳嶺鄉馬社火。
彭陽夜社火為每家每戶祈福。
正月十五的六盤山麓,殘雪未消,鑼鼓先沸。
固原市原州區古雁嶺下,來自天南海北的18支社火團隊,在六盤山的大地褶皺里碰撞出春雷般的回響。
這場跨越地域的民俗盛會,不僅復活著“簫鼓追隨春社近”的古老基因,更讓六盤山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坐標更加醒目。
A
根植黃土:鼓點深處的文明年輪
古老而神秘的六盤山,群山巍峨,溝壑縱橫,宛如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,靜靜地守護著一方水土,孕育出了獨特的社火文化。
六盤山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的十字路口。自秦漢以來,這里便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帶,匈奴、羌人、漢人的馬蹄與犁鏵,在溝壑間刻下縱橫交錯的文化年輪。
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面對大自然的神秘與威嚴,他們心懷敬畏,于是有了祭祀天地、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。這些儀式,便是社火的雛形。
在六盤山腳下的隆德縣,考古發現的漢代陶俑中,已有頭戴面具、手持樂器的舞者形象。據隆德縣文史記載,六盤山社火可追溯至漢代祭祀“社神”的儀式。彼時,村民以火驅邪、以舞娛神,祈求風調雨順。隨著唐宋時期絲綢之路的繁榮、明清時期游牧文化與本土農耕文明在此交融,逐漸形成了種類豐富、風格獨特的社火文化。
明清時期,社火與秦腔、皮影等藝術交融,成為西北民俗的集大成者。清代《宣統固原州志》中記載,正月元宵節“各鄉有社火、秧歌”。每個春節,喧天的鑼鼓聲猶如遠古的呼喚,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,回蕩在六盤山的每一個角落。
社火的靈魂,藏在春節的時序里:舞龍象征五谷豐登,高臺演繹忠孝節義,春官詞傳遞家國祈愿。這些符號,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密碼。
黃土地慣常是沉默的,春節至,被彩旗與鼓點犁開道道波紋。
以社火為名的相聚,并非簡單的歡騰,而是世代溫煨著的文化根系。
B
百態社火:山河褶皺間的民俗萬象
六盤山社火種類繁多。高臺之上,彩綢裹挾的樓閣靜默成戲,馬背翻飛的戰袍英姿颯爽;壯漢肩頭,稚子衣袂翩躚,粗獷剽悍的扛社火,將西北固有的豪邁盡顯;春官搖扇,詞句如春犁破土,犁開凍土下蟄伏的希冀。鞭炮齊鳴,鼓樂同奏,彩車駛過街巷,馬嘶混著鑼鳴,將西北的浪漫潑墨成山河長卷。
2月12日,在寧夏固原第二屆全國社火大賽現場,隆德縣社火隊400余位演員,通過高臺社火、車社火、扛社火、鼓樂社火、跑社火、舞獅舞龍、劃旱船、趕毛驢、地攤、高蹺、秧歌、春官儀程等精彩絕倫的表演,展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素有“社火之鄉”之稱的隆德縣,社火種類繁多、風采各異,其中最具代表和典型性的是馬社火和高臺社火。
六盤山造就了獨特的馬社火。從地域環境上看,六盤山大面積的森林和草原為畜牧業提供了生存環境,使得農業和畜牧業相互依存,形成“以農帶牧,以畜養農”的基本生存形態,為隆德孕育獨特的馬社火藝術產生了必要的牲畜條件。
據文獻記載,馬社火曾流傳于陜甘寧之六盤山等一帶,甘肅天水、莊浪、定西、涇川、隴西、隴東等地,陜西寶雞、關中、隴州(今隴縣)等地,以及寧夏固原隆德等地。
馬社火的演變是一部微縮的農村生產力發展史?!斑^去人們散居于深山中,馬是當地人生產、生活的主要代力和交通工具。每年正月或有地方舉行廟會時,村民們都要翻山越嶺,騎馬去演社火。”73歲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趙世榮介紹,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,山區交通和物質條件逐步改善,道路拓寬,往來便利,車輛代替了馬匹。馬背上社火人物的傳統裝扮,也隨之融入高臺之上,便有了“高臺馬社火”。
隆德縣陳靳鄉至今保留著馬社火的原始形態:表演者跨馬持戟,以靜制動,仿佛凝固的雕塑。馬社火的“靜”里藏著千軍萬馬的“動”。這種矛盾的美學,恰是六盤山人堅韌性格的隱喻——在貧瘠的土地上,用沉默的力量對抗命運的風沙。
C
破繭出圈:從鄉土煙火到文化IP
今年的寧夏固原第二屆全國社火大賽,成為六盤山文化“出圈”的引爆點。來自陜西、甘肅、福建、廣東四省區的9支社火隊伍,與本土的9支社火隊伍同臺競技。
去年,固原首屆全國社火大賽在隆德縣舉行。除了隆德縣國家級非遺高臺馬社火等26種社火形式,觀眾還看到了甘肅清水縣的木人摔跤、陜西寶雞的血社火、福建閩侯縣的閩劇等。幾萬游客循鼓聲而來,百萬網友云端共賞——數據背后,是鄉土文化的覺醒與重生。
社火不再囿于鄉野,它正以文化IP的姿態破繭。
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馬社火,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建立了高臺馬社火傳習保護基地,并飼養了十幾匹馬。目前,新和村依托高臺馬社火傳承基地,通過開發鄉村旅游、民宿、房車營地、水上樂園、篝火大戲、夏令營基地、農家采摘、暖鍋等旅游項目,帶動近百人就業。
近年來,固原市依托豐富的文化傳統優勢,創新“優秀民間文化藝術+鄉村”模式,策劃舉辦全國社火大賽、非遺過大年等大型文旅主題活動,開展耍社火、演秦腔、拋繡球、春官詞、文化下鄉等活動上千場次,讓普惠文化服務飛入更多“尋常百姓家”。
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文化認同的重塑?!吧缁鹗歉叩侥膬憾疾荒軄G。”因移民搬遷至吳忠市紅寺堡區的隆德人郭銳,組建“紅寺堡社火團”,將高臺制作技藝帶往新家園。
文明從不在博物館里永生,而是在人間煙火中涅槃。六盤山的社火,正以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這句話。
當12歲的儀程童子李涵星鏗鏘有力地喊出“種植養殖加旅游,致富路上爭上游”時,人們聽見的不僅是春官詞的韻律,更是一個古老文明走向新生的心跳,讓所有遠行的游子,都能循著鼓點回家。
D
薪火不滅:代際接力中的文脈傳承
73歲的翟士剛、47歲的張金虎、12歲的李涵星——三代春官,一脈相承。
2月11日凌晨4時許,新和村春官翟士剛已整理好了行頭。當日,他與徒弟張金虎、徒孫李涵星三人同臺表演,年齡相差61歲的“老中小”組合、鏗鏘有力的嗓音,引得眾人齊聲叫好。
翟士剛是六盤山春官藝術的“活字典”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他跟隨父輩走村串戶,用押韻的春官詞為鄉親送福。當時,春官隊伍每到一村,村民必以暖鍋、油餅相迎,謂之“接福氣”。
張金虎是翟士剛的關門弟子,李涵星在參加校園社火興趣班時拜張金虎為師,成了村上最年輕的儀程官。
三代人的接力,映射著社火傳承的變與不變:油餅暖鍋的儀式淡去,但“送?!钡木駜群耸冀K未改;春官詞的內容會變,但老百姓對好日子的盼頭永遠不變。
在老一輩藝人的帶領下,還有不少像李涵星這樣的“非遺新生代”,用青春活力為非遺注入新生命。
歡騰的社火巡街,道路兩旁有老者仰頭望著飄搖的旌旗,皺紋里流淌出年輕時耍旱船的影子。那些被風沙磨蝕的記憶,都藏進社火班子的油彩里。
六盤山社火的鼓點從未停歇——它曾是先民與天地對話的密碼,今日已成為六盤山地區鄉土文化的脈搏。正如春官詞所唱:“老祖宗留下金鑰匙,打開的是萬年春。”在這片土地上,文化自覺催生的內生動力,正讓千年社火迸發出超越時空的生命力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何娟亮/文 季正 見習記者 牛寶林 馬國軍 彌楠 楊愷/圖)